木槭 | immuqi

我看斯嘉丽和BLM——读《飘》有感

2020/09/20


上次读这么长的小说,应该还是红楼梦。这次原本是想读英文原著,结果读到第三章,实在是读不懂里面的黑人发音和俚语,遂放弃,重新开始读中文版。

当我读到南北战争结束,斯嘉丽回到塔拉重振家园时,以为小说应该快结束了,结果进度还不到一半。我当时就很纳闷故事往后还能怎么发展。现在看来我完全低估了作者的野心(毕竟找老公进度才三分之一)。整部小说书写了南北战争背景下斯嘉丽从16岁到28岁波澜壮阔的前半生,历史洪流下小人物的境遇让那段时光也显得有血有肉。

  

很难说我究竟喜不喜欢斯嘉丽。她的负面性格实在是太多了,任性,自负,利字当头,缺乏同理心……但是每当我看到她的勇敢乐观,都不禁羡慕:我要是有她一半的勇气就好了。

“适者生存”,是我看到斯嘉丽面对环境变化做出改变,所想到的第一个词。她很多手段实在称不上高尚,但是她抗争的本质已经让同时代的很多人望尘莫及了。书中有一段叙述对我触动颇深。斯嘉丽回到塔拉后发现家里一片狼藉,田地也被糟蹋。于是她放下身段,亲自下地劳作,为了不让一家人饿死而东奔西走。家里没有一个人能帮得上忙,也没有一个人去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当斯嘉丽为了生存变得暴躁易怒,大家没有试图理解她,反而背地里指责。媚兰身体好转后,因为她温柔且善解人意,大家都更愿意和她说话,甚至是斯嘉丽的儿子也更喜欢媚兰而不是自己的母亲。媚兰就像战争不曾发生一样,因为食物、开销什么都不用她操心。只有斯嘉丽知道为了维持生计她有多痛苦,甚至会因饥饿而频频噩梦。一个为了生存而改变自己的人被误解,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反而被爱戴。

为了给塔拉交税,在勾引白瑞德失败后,斯嘉丽使计让弗兰克向自己求婚,这一举动不得不说十分卑劣。不过在恢复了吃穿用度之后,斯嘉丽居安思危的举动又一次让我刮目相看。她找白瑞德借了钱,不顾保守丈夫的反对,家人的劝说和邻居们的另眼相看,自己开了家木材厂。民族自尊在她眼里一文不值,她并不排斥和北佬做生意。现在想想她真是自学成才的资本家,欺诈、谄媚、剥削,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她靠自己的双手在新社会立足了。她再也不用担心像初回塔拉时那样填不饱肚子了。

斯嘉丽最美丽的时刻,一个是在亚特兰大时从一个讨厌人们谈论战争的深闺少女,变成了会在家门口询问路人战况如何的人;一个是在塔拉母亲的办公室,质疑母亲教会她的贤良淑德究竟有何用处。

若非迫不得已,有几人愿意走出当下舒适区?当环境变迁,又有几人能抛下过往身份跟上新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且,很多人并不是被自己的能力禁锢,而是被他人的眼光禁锢。我特别佩服斯嘉丽的勇敢。这份勇敢不仅是对于自己能驾驭未知的自信,还有对于旁人的不屑一顾。这种为了目的不顾一切,确实是实用主义的极致,但是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魄力。“做自己”,这三个字难就难在,人们作为社会动物,很难把视野里的其他人摘清,真正忠于自己的内心。

  

斯嘉丽的人物形象虽不完美,但很丰满,很多缺点我都能试图为她开脱。但她性格中的一个部分,是最让我觉得可惜且致命的,即她幼稚的爱情观。作为女生,我很理解她的一切想法和行为,只是觉得过了这么多年,她还执迷不悟。在生活中她是个勇士,在爱情面前她还是个任性的小孩。

斯嘉丽自始至终只爱一个人,艾希礼。小说刚开始,我也觉得艾希礼是一个完美的人,帅气高大,热爱诗书,觉得肤浅的斯嘉丽和他不是一路人。在斯嘉丽偷看艾希礼写给媚兰的信时,看到他认真思考战争的意义,我还钦佩他是个有思想的人。第一次对他失望,是在塔拉的田地里,他笨手笨脚干不好农活,斯嘉丽因为交税的事情心烦意乱,想让他和自己私奔。艾希礼控制不住自己和斯嘉丽热吻,但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又一次将她拒绝。斯嘉丽转头离开时心想,没有谁能帮得了她了,连艾希礼也不行,一切只能靠自己了。那是我第一次萌生出艾希礼配不上斯嘉丽的想法。但是斯嘉丽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个她心驰神往的人,其实是懦弱、怯于改变的。若干年后斯嘉丽利用媚兰,给艾希礼提供了他并不想要的造木厂的工作,彻底摧毁了艾希礼的人生。又若干年后,艾希礼和斯嘉丽在造木厂的一次拥抱,彻底摧毁了白瑞德和斯嘉丽的婚姻。

艾希礼喜欢斯嘉丽毋庸置疑,但是他的理智让他选择了与自己更相近的媚兰。但是按照现在的说法,也是渣男无疑了。最可惜的是斯嘉丽,她爱上了自己想象中完美的男人,这么多年她一直让这份想象蒙蔽了他的所有弱点,也堵上了她自己对别人敞开的心门。作者无疑深谙女性心理。年轻女性容易陷入幻想,会把自己心动的人美化成自己理想的状态,直到有一天现实让幻想破灭。只是斯嘉丽的自负和极低的同理心让她清醒得太迟。她这辈子没有真正了解过任何一个人。

很多人都在说白瑞德一定会重新接受斯嘉丽,但是接不接受又有什么区别呢?即使白瑞德不回来,斯嘉丽依然可以顽强乐观地活下去,这就是这个人物的魅力,让数百年后的读者也能对她充满信心。

  

读这本书的时候,美国正在轰轰烈烈地闹Black Lives Matter。对美国内战的历史我只略知大概,小说中的叙述纵然夸张,也让我了解了一部分事实。“北佬”为了占领南方,从黑人入手,解放黑奴,承诺给他们自由。但是黑人终究只是他们的工具。战争平息,北佬们并没有接纳黑人,而是忌惮,取笑甚至厌恶。小说自然美化了南方白人和黑奴之间的附属关系,但北方人这种过河拆桥的行为在我看来也相当伪善。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利用和不坦诚。演变到如今,喊着BLM的口号但依然是充满政治正确的不坦诚。现在想想特朗普说的All Lives Matter真的是避重就轻的官场话,这场运动似乎不极端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虽然我也很讨厌为了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但是我越来越能理解参与运动的人们了。如果不是他们一直以来“过激”的行为,现如今这种表面的和平也不可能达成。

之所以萌生出这些想法,也是因为自己对于女权的重新认知。起初自己十分看不上微博“田园女权”,觉得她们夸大其词,只会让人们对“女权”二字产生逆反心理。但是近几个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这几天央视《最美逆行者》对女性不加掩饰的诋毁污蔑,让我佛系的心理彻底崩溃。我终于意识到,如果不发声,不强硬,不极端,根本没有人会对这件事重视起来。连央视这样权威的媒体都能如此恬不知耻地打着男权的旗号,还能指望那些享受男权社会的特权而不自知的男性站出来主动保护女性吗?总得先女权,再平权。我甚至有些理解要封禁《乱世佳人》的人们的心理了,虽然我还是觉得有些矫枉过正。

  

拖拖拉拉许久,终于编完了这篇读后感。刚读完小说的那份心潮澎拜冷静下来后,之前想说的很多话现在都觉得无足轻重了。仔细想想,觉得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还是在于人物,人物塑造远大于情节走向,有些情节还是过于夸张和狗血了。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斯嘉丽这般熠熠生辉的人物,足矣。

(读小说使人心累,得读读非虚构的文学作品中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