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槭 | immuqi

《致埃文汉森》,致隐形人

2023/03/12


没想到今年写的第一篇观后感是写给《致埃文汉森》的。这在我看过的音乐剧中只能算中等水平,但是看完后心情一直很低落,趁着情绪尚存,索性记录一下。

  

和期待基本吻合,这是一部青少年教育片。焦虑、毒瘾、社交文化、自尊与自卑,符合我对美国校园的刻板印象。男主演唱很不错(虽然和Ben Platt相比还是略逊一筹)。但是我怎么也想不到在看似轻松的处理下,悲观的底色让我许久喘不过气来。

Evan是一个典型的不合群的青少年,言行举止处处透露着尴尬,心理也有一定问题。在完成therapist的任务——给自己写一封信时,信纸不小心被吸毒问题少年Connor抢走。随后Connor自尽,家长看到这封信以为Evan是Connor的密友。Evan为了不伤害他们的情感,将错就错。在两位attention seeker的撺掇下他还成立了纪念Connor的小组。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心态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秘密自然会被戳穿。虚构的情感空间坍塌,短暂拥有的温情消逝。生活没有倒退键,但一切似乎又平静如往常。

  

第一个令我心悸的点就是Connor的去世。虽然他的死亡被喜剧化了,但是人们的态度细究起来还是令人心寒。父亲处于denial阶段,妹妹Zoe只觉得他是个夺走所有关注的恶人,同学想利用他的死亡为自己赚取社会实践经验,Evan忙着圆谎。似乎只有妈妈一个人真正感到痛心,但也只是一心抓住虚假的证据试图祭奠无法挽回的过去。No one deserves to disappear,剧中说两周之后人们就逐渐淡忘了这件事,但实际上从他死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遗忘了。人们专注的永远是自身的感受,他的死亡只不过是放大自身情感的媒介。人们自顾自地悲伤后,再重新站起来面对人生。这一切都只关于自己,没有关于死者的分毫。死亡是如此廉价,生命郑重的终结时刻也无法做一次主角。虽然死者早已无知无觉,但是作为局外人,还是觉得很心悸。

那封被Evan拿来圆谎的suicide note,其实是Evan自己写的,也令我无比心痛。这意味着自杀的人完全有可能是Evan。但是剧中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信中那些充满了自嘲绝望的话语,其实是Evan潜意识里的呼救,就这样湮没在闹剧之中,无人聆听。兴许是Evan的生命力顽强,让他熬过了这场无心铸成的闹剧,还开始认真面对自己的人生。倘若是旁人,很可能会选择结束生命。Connor的去世并没有任何警示作用;虚假的关注消失后,Connor依然被遗忘,而Evan隐形人依旧是隐形人,每个隐形人的离世都只配得上群众两周的哀悼,然后一切如旧。一场看似和解的合家欢,掩盖了这个问题无解的残酷事实。

还有一点让我觉得不适的,是Evan母亲在得知Murphy一家想资助Evan上大学时,对他的怒斥。平心而论,Evan并没有说错什么,他对家里拮据的现状很坦诚,而且妈妈确实疏忽了陪伴,且常常失约。母亲对青少年敏感的自尊心采取这样的处理方式,恕我不能理解;用自己的辛苦和不易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我更加不解。父母什么时候才能放下孩子是所有物的观点,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还债者的身份,那真的是一切悲剧的根源。这不禁让我想到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的原生家庭的话题。我因为家庭还算和谐,且父母的关爱都很正向,直到本科前都对人们对原生家庭影响的夸大程度嗤之以鼻。后来听了很多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对原生家庭的描述甚至是控诉,才发现自己是幸运儿。朋友说,如果人可以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就好了。若是以前我一定会觉得这很“忘恩负义”,现在只觉得,子非鱼,安知鱼之痛?

  

无解才是悲观的根源。关于生的意义死的意义,我不惮也无力做更多解读。人固有的冷漠和自私,自是无解。而原生家庭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最痛苦的就是提出问题却无法解答的人了。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提出问题,是否会更加轻松呢?最近刚开始啃《西西弗神话》,第一章关于自杀的解读就让我震撼。自杀之人心中,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呢?在朋友说完希望自己拥有选择出生家庭的权力时,我说:如果可以在出生前选择要不要来到这个世界,我可能会拒绝。世界太糟糕了,人类毁灭是必然的终点,也是最美好的终点啊。